|
樓主 |
發表於 2013年2月24日 09:00 PM
|
顯示全部樓層
設計問題
IOM是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新興級別,其技術沿革也是突飛猛進,幾乎每隔幾年時間就會有全新的設計理念推出,在比賽中得到檢驗。關於折綫設計,原本並非新發明,但自本世紀初以來被IOM廣泛採用後,在高端賽事中紛紛取得佳績。這一結果表明了其合理性。至少在目前來看,IOM會員國中較為先進的幾個目前的一線設計均採用了這一理念。比如英國BG Sails & Design 的BritPoP,SailsEtc的Fraktal,Dave Creed的Lintel MMX, 澳大利亞的Mirage Radio Yachts的Cheinz,Craka,Craig Smith的TBA,紐西蘭Ian Vikers的V8以及克羅埃西亞的Kantun等等。這些船的總體佈局和設計參數十分接近,大同小異。
從我個人來說,在大陸地區的比賽多數以小風、微風天為主,適合大風大浪的折綫船與傳統的圓舭船相比,優勢並不那麼突出。所以說,什麼樣的船型最好,恐怕還是要因地制宜,不能一概而論。另外,國內外同好們在有一點上面是完全抱有相同看法的,那就是船自身的性能只占最終表現的10%左右,另外40%在於調整,50%在於操控的經驗。
所以,如果要我來說的話,設計合理,裝配得當,調整正確的IOM模型,不論是哪種設計,之間的絕對性能也不會有懸殊的差異,更多的在於如何習慣她,調整她,操控她,做到得心應手,這絕非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朱老師說得十分在理,事實上,一言以蔽之,適合自己的船才是最好的船!
[ 本帖最後由 triplane 於 2013年2月24日 09:03 PM 編輯 ]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