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發表於 2012年9月13日 08:14 AM
|
顯示全部樓層
第一個"波羅莓"、換個名子"牛奶草莓"吃過的人就變多了。第二個"茅莓"換個名子" 覆盆子"或是土名子"懸鉤子"、 "刺波"吃過的也變多了。"牛油果"知道的人不多、但是換個名稱"酪梨"就很常見。"無花果"有數十個可食用品種,鮮果不耐儲存、但是無花果蜜餞很常見,花市裡帶果植株也很多。"雞蛋果"也有數十種可食用品種、台灣水果攤中常見其中最難吃的版本"仙桃",有甜度但是水分稀少,真的很像煮的太過頭的蛋黃。"黑柿"檀香科、近十年引進台灣的新興水果,台灣南部可見少量販賣,口味也是見仁見智、不是每個人都是適應它的味道。"人參果"茄科植物,十幾年前就已經有人大量種植,據說非常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,但口味平淡、很快消失在市場(反而對岸比較常見、在夏季幾乎超市裡都有),目前在花市很常看到帶果植株銷售,每盆100~150,種一盆看看也很有趣。"醋栗"台灣也有引進種植,但酸度偏高、主要作為果汁或是果醬原料。"人心果"日據時代就引進台灣的水果,俗稱"雜某李呀"(台語)、個人認為好吃但是有些人無法接受它的味道。"泰國檸檬"應該沒有人會直接去吃它(比一般檸檬澀味重一些),但是只要吃過泰式料理就一定間接吃過它的葉子或是果實、例如"泰式酸辣蝦湯",外勞聚集的市場裡可以買到鮮果或是新鮮的葉子。"五月茶"這就沒見過。印度棗、水蒲桃在台灣南部也有人引進,但目前還沒有達到規模量產。"刺角瓜"幼嫩時可以當黃瓜涼拌或是當配菜,成熟果無論是在美國的超市買的或是在台灣高山種植的甜度都不高,標準的溫帶瓜果、台灣雖然買得到種子但是很難適應台灣平地炎熱天氣。"納粹瓜"可食用率跟結果率不高,台灣南部可買到種苗做為觀賞作物,還沒機會吃過。 |
|